(記者馮康蕙/綜合報導)本周受冷氣團影響,全台氣溫急遽下降,天冷除了容易著涼感冒之外,由於皮膚長時間接觸低溫,也可能會產生凍瘡問題,皮膚科醫師吳明穎說明,冬天的低溫容易對皮膚造成傷害,因此提醒民眾要做好保暖,若是真的出現凍瘡的情況,也要注意正確的改善方式,以免讓不適的狀況更加劇。
圖/擷取自FREEPIK
凍瘡通常是在濕冷環境下引發手指、耳、鼻等末梢血管痙攣,導致皮膚細胞缺氧壞死,進而產生紅腫或紫紅色、紫藍色斑塊,嚴重時還會變成水泡或潰瘍,有明顯的發癢、灼痛感,不過吳明穎醫師提到,凍瘡與零下低溫造成的凍傷不同,而是末梢血管對於零度以上的低溫形成的不正常反應。
吳明穎醫師表示,凍瘡常見於小孩、年輕女性與末梢循環不良的族群,而台灣非常多數的機車族也是凍瘡的好發群體,面對凍瘡問題,許多人會選擇泡熱水,因為這是在手腳冰冷時最好用且迅速的回溫方式,但這樣其實會讓凍瘡更惡化,當凍瘡患部接觸高熱快速回溫時,會使原本收縮的毛細血管因溫度擴張太快,導致血液漏到周圍組織中,引起更嚴重的發炎和水腫。
對此,吳明穎醫師也提出幾種幫助凍瘡恢復的方式,首先要以緩慢且溫和的方式讓皮膚回暖,可以透過40度以下的熱水或熱毛巾在非患部的地方按摩、加熱,也要做好保暖,儘可能避免讓皮膚暴露在寒冷空氣中,或是使用乳液來緩解搔癢,也可以使用一些弱效的類固醇藥膏。此外,適當運動及嘗試戒菸都能讓血液循環更順暢,降低低溫帶來的傷害。
吳明穎醫師強調,凍瘡只要注意保暖,通常一至三個禮拜就會自行恢復,很少需要進一步治療。但是如果發作頻率相當高,或是症狀已經相當嚴重且久久無法改善時,就要小心可能是罹患內科相關疾病,建議盡快到醫院做進一步檢查及診斷,才能確保沒有其他健康風險。
資料來源:《粉健康》寒流來襲!小心凍瘡找上門 醫揭5方式避免惡化
更多引新聞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