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忠勳/專訪)「對於他在世的時候,最喜歡的物品或未執行完的任務,等於是他心靈的一個寄託或掛念;當他能量聚足的時候,將情感投射在那個物體上,物靈的概念就是這樣產生;只要能量足、就很容易透過物品、事件,與無形界做連結。」
當靈異現象和物品產生連結,常常引發人們的好奇與恐懼。然而,這些現象其實與人們的情感與執念有著深厚的關聯。最新一集《艾瑞克IN新聞》節目中,靈學老師陳惠君提到靈魂與物品之間的聯繫是如何形成,並分享了幾個感人的案例,讓我們對於靈魂與物體的關係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靈魂與物品的情感寄託
在節目中,主持人李志華分享了一個令人感動的案例。一位阿嬤對於日治時代的收音機有著深厚的情感。這台收音機不僅是她生活中的重要陪伴,更象徵著她過去的美好回憶。即使這台收音機已經老舊,阿嬤仍堅持修復它,而不是接受新的替代品。最終,在收音機修好後,阿嬤聽著熟悉的聲音安詳離世。然而,阿嬤的家人在她過世後,偶爾會聽到收音機自動發聲,被家人解讀為阿嬤回來探望的訊號。
對此,陳惠君認為,物靈的形成往往源於生者對某個物品的執著與寄託,當這種情感能量強大到一定程度,便能與物品產生持久的聯繫,使得物品似乎擁有了自己的靈魂。
深陷執念的靈魂需要被引導
除了物靈的案例,節目中還探討了人們在面對親人離世後,如何藉由靈學儀式引導靈魂的解脫。陳惠君老師提到自己曾經處理過,一起在交通事故中殉職的交警案例:一名交警在死後仍常常被家人「看到」在事故現場指揮交通。經過溝通後發現,這名交警的靈魂並未意識到自己已經離世,仍然執著於他在生前的職責。最後透過陳惠君老師的協助,以通靈儀式與靈魂溝通,才讓亡者的靈魂真正得到解脫。
靈學老師陳惠君表示:「靈魂的執念往往與其在世時的責任感有關,尤其是那些在工作中,犧牲自己以保護他人的不幸罹難者,這種責任感往往在死後仍然會持續。」這也解釋了為何每當軍警或救援人員的靈魂在殉職後仍停留在事故現場,因為他們的執念使他們難以放下生前的使命。因此,經常看到軍警消或是公務人員一旦發生殉職狀況,政府官員或機關主管祭拜或追思時,會對著殉職者喊話:「任務完成」,實際上是在幫助他們解脫生前的責任感,讓靈魂得以放下執念。
時空錯置與能量共振
或許有人好奇,每當意外發生不幸,不是都有法師進行引魂儀式嗎?對此,陳惠君認為傳統的招魂或引魂儀式,具有重要的心理安撫作用;雖然這些儀式未必能真正解決所有問題,但她也認為這些儀式能給予生者一種心靈上的安慰和解脫。正如她所言,「儀式感給人的就是一個安心,但不等於處理完成。」因此,有時候需要透過神靈協助,不斷持續與亡魂溝通,才能真正幫助靈魂找到解脫之路。
另外,陳惠君也分享了自己最近一次登山活動中,所遭遇到的靈異現象,她在日據時代留下的登山古道上「看到」一群日本兵,這些靈魂似乎仍然停留在他們過去所處的時代。「靈魂有時會因為強烈的執念而被困在特定的時空中,這些時空可能與現實的物理世界有所交疊。當人們進入這些地點,尤其是在磁場強烈的地方,便可能會與這些靈魂的能量產生共振,進而看到或感受到這些過去的靈魂。」
讓靈魂放下執念
透過陳惠君老師對於物靈的解析,讓外界理解靈魂、物品與人之間複雜而深厚的關聯。無論是對於物品的情感執著,或是殉職者生前對於工作、家庭的責任感,這些能量和情感都可能在靈魂離世後持續存在。要真正讓靈魂能夠放下執念,除了尋找靈學老師的專業協助外,也需要生者的理解與接納,並對靈魂的過去表示尊重與安慰;最終,才能讓靈魂得到真正的平靜。
更多引新聞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