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馮康蕙/綜合報導)便祕已成現代人的文明病,根據台灣營養基金會統計,全台有超過525萬人都深受便秘所苦。然而不少人會有疑惑,明明自己飲食都已經相當均衡,蔬菜水果也都沒有少吃,為何每次上廁所都要花很多時間才只能擠出一點點?大腸直腸科醫師陳威智指出,飲食均衡指使促成排泄順暢地條件之一,若是馬桶坐姿錯誤,就有可能間接造成便秘。
示意圖/如廁姿勢不正確也可能導致便秘。(擷取自FREEPIK)
陳威智醫師提到,日本消化內科名醫大竹真一郎過去就曾提倡「最佳排便坐姿」,也就是在馬桶前置一張小板凳,讓大腿和身體之間呈現35度角,根據客觀的研究顯示,在這樣的角度下,可以達到耻骨直腸肌放鬆、腹肌被加壓的雙重效果,讓腸道與肛門處於最能輕鬆排便的狀態。
若是身邊沒有小板凳,則可透過踮腳尖的方式來替代,並加背部打直向前傾,這樣就能達到與置放板凳相同的效果,醫師還提到,如果家中有年長的長輩,則建議可以藉由抱抱枕的的方式來往前傾壓腹部,能讓身體更穩定,提升長輩如廁的安全性。
陳威智醫師也強調,不要在馬桶上坐超過5分鐘,有便意時再去如廁,以免用力太久引發痔瘡及黏膜腫脹,最終導致靜脈曲張和痔瘡流血的情況發生,提醒大家可以檢視一下,自己平常排便時的坐姿到底是否正確,並加以改正,以減少便秘的狀況。
更多引新聞報導